谶纬叙事研究 TXT 电子书
格式:
PDF
EPUB
MOBI
TXT
CHM
WORD
PPT
图书简介:
谶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形态之一,汉儒借助事件的叙述建构其文化秩序,经纬纵横,谶纬相杂。从叙事的角度看,“谶”是重在将不同时间所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叙述,使过去发生的事件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形成一种神秘的逻辑联系。“纬”则是侧重从叙事空间上铺陈展开,使得预测性言辞系统化、结构化。经纬纵横交错,事件编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事件的产生也因此形成固定的话语机制,由此成为中国叙事传统中独具特色的谶纬式叙事。《谶纬叙事研究》以谶纬对叙事要素的培育为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其中包括虚构能力的增长、可能世界的建构、意义的编织、结构与故事的转换生成和人物的符号化等方面。
张泽兵专著的《谶纬叙事研究》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书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义,描述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做出说明。
第二章,考察谶纬的文本形态。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光武帝刘秀所颁布的图谶八十一篇为定型的谶纬,也是后世学者辑佚试图恢复的文本,可惜我们已经无法窥其全貌。它散落在史传、经传、注疏、诗文选集、类书等典籍文献之中。在流传的过程中,纬中有伪。谶纬的流传文本在道教、古代社会政治预言以及古代天文星象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谶纬采用候、图、符、箓等丰富多样的非常规叙事媒介,还不断地神化叙事媒介,以期增强叙事的权威。从谶纬文本的语言特性来看,谶纬之文的叙事信息呈现片断化的特征,是“可写的文本”。
第三章,从谶纬的发展历史中去考察“虚构的权威”。“从虚构的权威到虚构的经典”是谶纬所走过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谶纬曾经借助虚构的权威获得极大的发展,谶纬的政治功能和神学功能都得到彰显。多虚妄之词的谶纬在这一阶段不以审美为目的,而是攀附在权力的宝座上,享受国策的荣耀。在统治者的推动下,谶纬走上了经典化道路。“儒者争学图纬”,在知识阶层的参与下,谶纬吸收先秦以来的各种虚构因子,包括神话、历史传说、阴阳五行、灾难、祥瑞、符命、图菉等内容。这既汇聚了先秦以来的各种虚构故事和想象世界,承传了原始想象力,也开拓出谶纬的可能世界。
第四章,探讨谶纬的可能世界。谶纬在本质上是虚构的,它的虚构性不仅表现在其中的大量故事中,也表现在它的各种占筮、卦气、星象、历律方面。这些知识看似是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实质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表达,继承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谶纬的虚构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渺无边际的可能世界。它拥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规律和解释世界的“可能”的标准,为我们解释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再局限于一个历史的真实世界。谶纬书目的标题就展示出一个神秘荒诞、幽微莫测的世界,似乎可以让人窥破天机。谶纬的可能世界规模庞大,时空神秘,基本遵循天人感应的逻辑。它虽因资料的残缺而零散无序,却能把我们带人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世界中。
第五章,从意义编织的角度考察谶纬。谶纬的叙事者用敏锐的目光观察世界,他们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历史中,日月星辰、珍禽异兽包裹着他们的生活。这些事物进入到谶纬之中,成为保存在谶纬文化中的生态记忆。他们以感应的目光去接收“天”发送出来的各种信息符号,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经过他们目光的过滤,剩下的只是各种具有警示功能的符号。抽取事物的符号意义是谶纬意义编织的第一步,接着他们从修辞性的角度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语言上的修辞包装。色彩、方位或者其他各种属性的归类是他们进行修辞的手段。色彩已经不是自然的色彩,方位也不再是地理上的方位,自然的物象属性贴上了各种文化的标识。意义编织的第三步是进行结构性构造。谶纬主要回答西汉以来的最为基本的问题:天人关系。这构成了谶纬叙事的深层文化结构,它以各种方式转变成五德终始说、三统论、符命论、灾异说、祥瑞说、占候说等文化表层结构,最终表现在形形色色的故事之中。这种转换结构为故事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成机制。谶纬文本因此有了无限的改写可能性,这也同时培育起读者的叙事心理期待和叙事思维指向。
第六章,考察谶纬的人物符号。谶纬中的人物是沟通天人关系的重要环节,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接触警示符号的人。因此,他们最常见的行动就是接收、传达符号信息,任何人物的出现都带来各种信息。因此,谶纬中出现了大量的符命、异表和感生故事。纬书中的孔子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是帝王,却按照帝王的标准来塑造。谶纬的叙事者一大部分是儒生,他们需要孔子成为一个“素王”。于是诸多人物塑造的方法都集中在孔子身上,纬书中关于孔子感生、异表、符命的叙述也就特别多。从谶纬文本来看,这种塑造法为谶纬开拓出“箭垛式人物”叙事的传统。将谶纬塑造的人物放在史传、经传的叙事家族中看,谶纬塑造出来的人物是另一种“可能的人物”。
第七章,探讨谶纬对后世叙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谶纬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在东汉盛行,后虽经打击而风光不再,但它却对后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还发展成为一种叙事机制、一种叙事思维、一种叙事心理或是一种叙事价值取向。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历史叙事的深刻影响。谶纬充当历史价值的评判坐标,渗透在历史叙事体例、事件编排和历史叙事话语的编织之中。二是对文学性叙事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叙事理论方面的,也有叙事实践方面的。特别是对于小说,谶纬在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和小说地位的变迁中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谶纬与诗歌的结合产生了具有特色的叙事形式——诗谶。另外,谶纬将文学性叙事的因子植入到经学文本之中,为经学保留了文学想象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文学性叙事渗透到中国的文化根基之中。三是对于日常生活叙事的广泛影响。简易的故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它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日常生活叙事中的谶纬作为一种叙事心理期待在文化习俗、禁忌、生活故事中都表现了出来。
本书以两晋宗室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课题选题视角新颖,对两晋宗室的管理制度和宗室成员的仕宦制度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提出了新的或独到的看法。并进一步对两晋宗室制度的渊源、变化以及与其他时代的区别以及宗室制度对两晋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考察。...
154 Likes
《注释研究》中古兰经注释中蕴涵的文化性、社会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是宏富博大的伊斯兰文化的缩影,是借以推动伊斯兰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伊斯兰教各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伊斯兰教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134 Likes
书稿以马注的思想发展为线索,以其思想的伊儒双重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在晚明清初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大文化背景下,对马注伊斯兰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考察。书稿主要论证内容如下:马注是兼具回(伊)儒两种文化气质的穆斯林思想家,虽然其思想主体是正统伊斯兰的,但是马注也并不否定或排斥儒家文化,而是强调“回儒兼修”,呈现...
141 Likes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海校学生口述历史》收录了李连墀、林鸿炳、何树铎、刘定邦、李长浩、王业钧、李恒彰、段佑泰、何炳锐等九位海军人士的访问稿。综合九人所述,其经历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有助于读者从各个角度认识民国海军的面貌,也为民国史研究增添了宝贵史料。...
153 Likes
《冷战国际史研究14》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特邀专访、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新书评介以及新近解密的中外档案选编、口述历史等。书中所选文章、所论话题、所选编的档案反映了中国学者冷战史研究的关注点,而这些内容也是读者感兴趣的。《冷战国际史研究14》选刊外国学者文章,可...
173 Likes
《苏联与大同盟(1941-1946年):基于新解密档案的研究》以新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充分参考了俄文、英文两方面的相关著述,对从二战到冷战的苏英美关系基本史实加以细致地梳理和论述,就该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中的一些至关重要但颇有争议的问题和相关史实做了全面的讨论和必要的补充,对苏英美大同盟关系的性质和机理...
138 Likes
《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紧紧抓住中国古典舞形态与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分上、下两章来论述,力求较深入地发掘古典舞的本体属性,并将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民族艺术传统相联系,摄取戏曲、武术等类型以及太极、阴阳、道、气、形神等观念。《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的论述和撰写不仅局限于...
62 Likes
《道教壁画五岳神袛图像谱系研究》设定了三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主要是对“五岳”一词形成时间和汉至唐宋以来有关山岳壁画情况的探讨,以及对现存寺观壁画五岳图像情况的考察列表。第二章是针对具体寺观中的五岳壁画神祗位业的考辨,以尝试建立五岳神祗图像的“小谱系”。第三章则是在第二章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通过对五岳壁画...
101 Likes
《数学基础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有关数学哲学的研究结晶。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其后期新的哲学理解对当时流行的数学基础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思潮、逻辑主义思潮、直觉主义思潮进行分析和批评。本书译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的维特根斯坦专家韩林合先生。本书是译者参考维特根斯坦的手稿,重新编辑而成,并以译者的多年的研...
79 Likes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导论;教会与社会之间:夹缝中的双重身份及其平衡(1949年以前);为基督教服务的组织:失去现实基础的组织身份及其模糊化(1949-1966)等。...
145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