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督徒与儒家伦理--豫西李村教会个案研究 TXT 电子书

作者: 李华伟
格式: PDF EPUB MOBI TXT CHM WORD PPT
图书简介: 《乡村基督徒与儒家伦理--豫西李村教会个案研究》由李华伟编著。
《乡村基督徒与儒家伦理--豫西李村教会个案研究》按照己一五伦一五伦之外的顺序,考察了李村普通村民与基督徒在自我、五伦内及五伦之外关系建构上的不同展示与表达。
伦理的转型与自我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宗族的弱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个体自我中心主义膨胀,传统时期作为继嗣续谱内的自我日益异化为无公德的原子式个体。在道德权威与道德舆论压力缺席之下,无公德的原子式个体,必然不断突破伦理底线,造成道德失范的局面。
李村个案说明,村民孝道现状堪忧,儒家孝道伦理已在李村教堂区域内失去了基础,只是作为一种需要被激活的伦理之一处于潜伏状态。与非基督徒村民的普遍不孝行为相反,李村基督徒相对比较孝顺。在基督徒新自我以及分别为圣、与世人相区分的观念下,基督徒强调孝顺,但所践行的孝道伦理,却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充满悖论的事实是:乡村基督教恰恰充当了激活儒家孝道伦理的工具。基督教激活了儒家伦理,但同时也改变了儒家伦理。
就五伦之外的伦理而言,儒家比较薄弱,而基督教则较为丰富。李村基督教领袖通过塑造魔鬼、开展属灵运动、分类治理、树立榜样等治理术,树立了基督徒群体的身份边界。基督教传人后,基于信仰而产生的“灵胞”之间的信任,甚至扩展至从未谋面的基督徒,信徒之间建立了超越五伦之外的新型人际关系。基督徒独特的群体身份促使其培养了博爱、怜悯与宽容精神,逐步改变着当地的某些社会交往规范。在传统“积德行善”的公共参与伦理之外,李村教会树立了新的公共参与伦理。李村教会对内可以促进合作习惯与公共精神之培养,对外可以促进国家意识之培养,可成为一定程度上富有公共性的社会组织。
研究发现,基督徒新自我的确立是基督徒能够践履孝行、改变交往规范及从事公共参与的前提,而“分别为圣”“唯恐羞辱了耶稣的名”“做盐做光”则是基督徒践行伦理的动力。基督教并未像韦伯所言的那样全面塑造基督徒的生活,“区别于世人”“分别为圣”的逻辑只适用于李村基督徒孝道、 “行善”式的公共参与行为,而并未延伸至计划生育、送礼等行为。
在“区别于世人”“唯恐羞辱了耶稣的名”等基督教观念的影响下,李村基督徒与世人相区分的愿望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果真将基督徒塑造得与非信徒不一样,这种不同反而成为其自我的定位和群体身份标志。这样,在外人看来,基督徒在孝行、社会交往和公共参与方面确实与非信徒不一样,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书稿深入研究了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内容包括官社经济体制的根基、官社经济体制下的田间佈置规划标准化体系制度、“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周代的村社组织、《周礼》中的官社经济体制、孟子井田为官社经济体制说、秦的官社经济体制、战国秦汉的“社”与“社”会活动、官社体制下的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等。...
69 Likes
《中唐文人之文艺及其世界》(作者赤井益久)主题集中于中唐诗人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评价,《中唐文人之文艺及其世界》所涉及的诗人主要有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刘禹锡、孟郊、皎然等。...
102 Likes
《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收论文大部分集中于对辽代佛教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也有论文探讨辽朝的道教、儒学,或对契丹史的基本材料进行文献学分析,或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前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论。书中通过对文献、石刻资料的考证和辨析,特别是考古材料的运用,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和艺术史的视...
78 Likes
《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艺概注稿(套装共2册)》是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写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全书遵循〔通道必简〕的精神,本着〔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寓〔显缺〕于〔隐备〕的原则,对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七种重要的文艺形式,一一进行了论述,其涉及领域之全面和深刻,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
111 Likes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将聚落考古学和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认为中国文明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含有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城市国家的文明社会。书中对都城的起源、文字的起源、铜器的起源、阶级...
166 Likes
《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中唐文学研究论集》是十位日本学者唐代文学研究论著的荟萃,约略反映了日本学界中年一辈专家研究唐代诗文的重要成果。《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中唐文学研究论集》收录了白居易的斋戒;柳诗如何咏出对陶渊明的敬慕等内容,《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中唐文学研究论集》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197 Likes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内容简介: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各个游牧民族中,契丹民族的文化承上启下,其文化特征是以捺钵为主体的草原游牧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民族性、地域性、游牧性和变异性是其基本特征。由于捺钵文化的游牧特色极其突出,同时这一文化在与当时各类文化要素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方面...
110 Likes
《唐代文化与诗人之心》(作者丸山茂)分三部分,《唐代文化与诗人之心》一是白居易《白氏文集》研究,二是唐代讽谕诗、张籍《伤歌行》等研究,三是唐代诗人生活环境的探讨。...
86 Likes
《韩柳文学论》是松本肇唐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韩柳文学论》所涉范围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韩愈、孟郊、贾岛的研究,二是柳宗元研究。...
61 Likes
《中国离别诗形成论考》(作者松原朗)论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约六百年间离别诗创作的历史,《中国离别诗形成论考》描绘出了离别主题在文学史上萌生、形成、确立、衰退的巨大消长的弧线。说明在文学中,主题既是固有模式,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离别主题自身所形成的历史轨迹,便是一个证明。...
177 Likes